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为人父母:别以包办表达爱

  • njzxxb
楼主回复
  • 阅读:14110
  • 回复:0
  • 发表于:2015/9/15 16:17:27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内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

  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家长总是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吃饭、穿衣,甚至是孩子的兴趣,他们都希望能够有所干预,而这样的干预,往往还被冠以爱的名义。

  然而这样,真的可行吗?

  为梦想:妈妈没实现 孩子来实现

  这几天,家住东兴区蟠龙路的王子琪一直在张罗着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作文辅导老师,原因很简单,女儿的作文一直不好,即便是数学考满分,语文还是差一点儿,为了这一点,她也颇费心思:“我的作文就不太好,所以不希望女儿也重蹈覆辙……”有朋友提醒她,写好作文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最关键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启发,这一点也难倒了王子琪:“我要是有观察能力,会启发,我自己就会写作文啦,也不至于这样担忧孩子呀……”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类似于王子琪这样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很多父母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也更注重孩子这一方面,努力地加诸于孩子身上,“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都说子女是父母的传承,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些父母习惯了将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理所当然地“传承”给子女。曾经未完成的梦想,希望能实现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当孩子置身众人瞩目的聚光灯下,好像自己的内心也激动到不行,仿佛站在台上闪着光芒的就是自己。

  作为一名“80后”母亲,家住东兴区兰桂大道的邱兰很希望儿子能够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在儿子刚刚满5岁时,就将儿子送去学习舞蹈,只学一样哪成,再报一个武术班,家里的钢琴早就买好了,就等着将儿子细长的手指慢慢磨成茧。

  邱兰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一直很喜欢艺术类,可由于启蒙得太晚,错失了能发扬光大的最佳时机,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她就很重视:“看着他成长,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邱兰说,自己从小就很有表演欲,总喜欢穿上妈妈的大衣和高跟鞋,跟着电视里的镜头进行“表演”,可惜那个时候并没有平台让她能发挥表演天赋!“我没能实现的梦想,希望孩子能帮我实现……”

      为弥补:爸爸没享受到 孩子来享受

  家住市中区腾飞路的朱颖前几天和公公郑重其事地谈了一次话。4岁的儿子在老人家的溺爱之下,变得很不听话,只要是想要的东西,一撒娇,老人家就会架不住其“攻势”,乖乖地掏钱买。前几天,因为孩子想要买一架飞机模型,家里人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朱颖和她老公,认为孩子只要有想法就能如愿的话,容易形成骄纵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况且家里已经有好几架类似的模型了。而另一派自然以她公公为代表,支持给孩子买,并且给出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理由:“你和孩子他爸小的时候,家里条件没这么好,所以也没玩过这些好玩的玩具。现在咱们条件好了,也算是对孩子的弥补吧……”说得朱颖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尽管孩子已经上小学4年级了,但外公还是坚持要开车接送上下学。家住东兴区东桐路的李艺涵有些无奈,其实从家到学校不远,步行也就15分钟,可孩子的外公从上学前班开始就坚持要接送,而且意味深长地说:“你小时候,咱家穷,只能由你自己走山路去上学,现在才感觉到很内疚。”因此,按照老人家的意思,女儿没能享受到的待遇,一定要让外孙享受到。

  实际上,有这样“弥补”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很多溺爱孩子的父母也都认为,那时候是条件不允许,在条件允许之后,要弥补回来才算合理,哪怕这样的弥补并不是合理的。

      小调查:一半父母爱强加 四成父母喜欢“弥补”成长

  昨日,记者在东桐路一所学校门口对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和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40位家长和30名学生参与,在被问及是否家长有将想法强加给自己时,15名学生表示有或者有过这样的经历。5年级的邓强表示:自己本来对绘画并不感兴趣,但父母还是让他学习画画,他很反感。

  除了“绑架”孩子的兴趣,也有家长喜欢干预孩子交朋友,有6名学生表示父母会干涉自己交朋友,有的还限定了不能交往的对象,比如不能和某同学玩,要多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另外,还有3名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的情况。

  而对家长的调查发现,约10位家长抱着“弥补”的心态养孩子,曾经没能吃过、穿过、玩过的东西,会尽力满足孩子,当然,也包括教育。

  家住东兴区五星社区的韩旭蓉说,自己小时候就没有条件喝那么多的牛奶饮料,现在家里的孩子基本上是成箱地买:“要让孩子享受到我们那时候没能享受过的,才是一种进步,肯定是一代比一代强,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呀!”

  家住东兴区中兴路的唐雅婷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人就喜欢逼迫她穿裙子,留长发,认为这才是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后来,她离家上了大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及腰的长发剪成了板寸,以前的裙子统统扔掉,换成了牛仔裤和板鞋。等到她结婚生子之后,她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每个人的成长只有一次,哪里有什么弥补不弥补的?就算我把我的孩子打扮成仙女,我的青春也回不去了,所以最好的教育实际上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提醒:代替选择不可取 弥补心理不可行

  中国的文化讲究传承,父母对孩子常常有一份光宗耀祖的期待,自己没有实现的,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没有拥有的,希望孩子能拥有。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林海亮认为,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补偿心理。比如,现在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没机会学习琴棋书画,就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学一点。一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获得非常特别的成就,就会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于是,对孩子提出比较高的期待,甚至有少部分家长还在无意识中试图培养孩子成为全能的人,不仅学习要好,还能担任班级干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样样不能落后,导致有些孩子可能看起来非常优秀,心里却对父母的严厉压迫充满怨恨。

  事实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可以提供各种机会给孩子,而最终他们的梦想是什么,父母不能自己代他决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哪怕他是孩子。(记者 丁洁 文/图)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